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9日电 题:贵州黔西:10万亩高粱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配资具体流程
作者:杨琴 卢琼 庞帆
盛夏的黔西,群山叠翠,田野流金。行走在贵州省黔西市杜鹃街道大兴社区的高粱种植基地,炽热的阳光为连片的高粱镀上一层红晕,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枝干,随风掀起层层“绿浪”。这里是黔西市10.2万亩酒用高粱的核心产区之一,也是当地农户与科技特派员共同书写的“丰收故事”现场。
农技人员指导村民如何预防病虫害
科技特派员“把脉开方” 田间课堂解难题
“灌浆期遇到高温,补水要‘少量多次’,叶面肥必须避开正午喷施……”在大兴社区的垄沟间,市级科技特派员杨佳雯的讲解引得二十余名农户围拢过来。她蹲下身,拨开一株高粱的叶片,指尖轻捻穗粒:“瞧,这颗籽粒还不够饱满,说明地块缺肥,得抓紧补喷磷酸二氢钾。”村民王光慧举着手机全程录像,笑着说:“从播种开始,到现在的田间管护,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就通过电话或微信和杨老师联系,她都会及时帮我们解决,而且她还经常来高粱地里指导我们,现在地里的高粱长得又高又壮。”!
展开剩余70%不远处,旺发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300亩高粱也进入灌浆盛期。管理人员史良勤俯身掰开一穗高粱,露出紫红的籽粒。他告诉记者今年的高粱植株生长旺盛,果实颗粒饱满,富有弹性。
贵州省黔西市农技人员查看高粱的长势
订单农业“兜底” 农户吃下“定心丸”
在重新镇龙虎村,连片的高粱地宛如绿色海洋。种植大户张玉明正检查穗粒成熟度,他抹了把汗说:“政府免费发种子肥料,茅台集团签协议保底收购,今年的产量应该很可观!”村党支部书记侯尚福补充道,全村3851亩高粱中,1600亩由村集体统一种植,农户既可拿土地租金,还能参与分红,“订单+科技”双保险让村民干劲十足。
雨朵镇土城村的冯艳丽则算起了细账:“红缨子高粱亩产600斤,农投公司定价收购,今年的收入预计比种玉米多赚一倍!”她提到的黔西市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正是连接农户与酿酒企业的关键纽带。截至7月,该公司已推动3.17万亩高粱通过绿色认证、11.9万亩获有机认证,为订单价格再添溢价空间。
长势良好的高粱
全链条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高粱产业的蓬勃背后,是一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在高粱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黔西市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到各乡镇(街道)进行培训、指导。通过组织田间课堂、实地操作、示范培训等方式,将酒用高粱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等生产一线,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服务。通过半年来的精心管护和有利气候的辅助下,目前全市高粱长势良好,一派丰收景象。“从播种到收割,每个环节都有技术规范。”在土城村的高粱地头,科技特派员李华员正演示如何用竹竿支撑防倒伏:“穗腐病要早防,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喷雾最管用。”
产销衔接同样精准,黔西作为茅台集团酱酒系列原材料供应基地,黔西市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茅台集团等酿酒企业签订高粱生产订单,保底收购。黔西市今年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持续巩固与茅台酒集团股份公司的合作,积极扩大酒用高粱销售量,成功拿下茅台集团11307.97吨的订单。
据统计,目前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10.2万亩,不仅带动15000余户农户投身高粱产业,还能实现产值约1.8亿元,促进了产业发展,也为农户增收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夕阳西下,大兴社区的高粱地泛起金红。农户们三三两两结伴归家,谈论着十天后的采收计划。科技特派员杨佳雯的笔记本上,又添了几条农户反馈的新问题:“明天得联系植保站,把蚜虫防治方案再更新一版。”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配资具体流程,科技与政策的双轮驱动,正让每一株高粱成为乡村振兴的“造血细胞”。正如黔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言:“小高粱做成大产业,关键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技术落地、让利益联结更紧密。”随着收割季临近,10万亩红粱即将化作酒香,也酿出黔西农家越来越甜的日子。(杨琴 卢琼 庞帆)
发布于:北京市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