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配资炒股中心
当加拿大人周一清晨走进机场,却发现大批航班继续停飞,愤怒和混乱同时在登机口爆发。问题的根源,不是天气,也不是技术故障,而是空服员拒绝复工。数以百计的航班被迫停摆,旅客滞留全国各地。政府下达复工令,工会却以“违宪”为由强硬顶回去。于是,加拿大正在上演一场近乎“零和”的三方对抗:政府、航空公司和工会,彼此都不肯退让半步。
这场风暴从8月16日开始。代表逾万名空服员的工会突然宣布罢工,直接导致全国航线大面积停摆。政府意识到局势失控,劳工部长紧急指示加拿大工业关系委员会下令恢复运营,延长集体协议,并启动强制仲裁。然而,加航的计划完全落空。 工会拒绝执行复工令,理由是政府此举“违反宪法”,并声称他们不会接受行政命令剥夺谈判权。结果,本应在17日晚恢复的航班,18日早晨依旧一片瘫痪,机场大厅变成了情绪炸药库。
空服员们的诉求并非复杂,他们要求的是两点——提高薪酬,以及对地面劳动时间给予报酬。按照现行制度,空服员只有在飞机滑行或飞行阶段才算“上班”,但 在协助旅客登机、整理行李、安抚焦虑乘客的那一两个小时,他们是义务劳动。这在国际同行看来,几乎是荒谬的剥削。薪资方面,航空公司过去几年受疫情冲击,盈利能力有限,但高层工资与分红却并未真正受损。对比之下,空服员被长期压榨的现实更加赤裸。
展开剩余60%问题在于加拿大政府此刻的角色高度敏感。它一方面担心全国交通瘫痪导致经济损失和政治压力,另一方面却用行政命令强行压制劳工的罢工权。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当国家出手“强推复工”,等于把自己绑在企业战车上,直接与工会对立。工会立即抓住这一点,将矛头转向政府,指责这是对宪法赋予工人权利的践踏。结果,问题从“薪酬谈判”升级为“制度与权利之争”,僵局变得更难化解。
影响正在迅速外溢,首先是旅客和经济。数百航班停飞,意味着旅游业、商务活动和物流运输受到严重冲击。加拿大幅员辽阔,没有高铁体系,航空几乎是国内长途出行的唯一高效方式。航班大面积停摆的后果,相当于“掐断大动脉”。其次是政府信誉。政府若无法推动复航,将被公众认为无能;但若过度打压工会,又会激起更大社会反弹,甚至引发其他行业模仿罢工。第三是国际形象。作为北美重要航空枢纽,加拿大的交通中断已波及国际航班衔接,外界正在用放大镜审视这场罢工。
工会的团结度、政府的政治耐力、加航的资金弹性。若工会内部意见统一,坚持“宁死不屈”,政府和加航就难以用分化手段瓦解罢工。政府方面,面对旅客怒火和反对派攻击,能否撑得住政治压力,是决定是否“强硬到底”的关键。 至于加航,其财务状况在疫情后虽有所恢复,但面对持续停运的巨额损失,如果没有更多妥协,很可能被拖入财务泥潭。三方博弈,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成为转折点。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劳资纠纷,而是一场政治、经济与社会多维度的拉锯战。空服员要的不是额外的“福利”,而是对劳动的基本尊重;政府要的是稳定,但它的“强制仲裁”可能点燃更大的火;加航要的是盈利,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劳动基础。最终谁会胜出?答案或许取决于公众舆论的走向——如果舆论支持空服员,政府和加航将不得不低头;若旅客的愤怒被引导到工会身上,工会的坚持将难以维系。可以肯定的是配资炒股中心,这场罢工已不是短期风暴,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加拿大自诩“劳资关系稳定”的虚伪,也照出了现代社会对“劳动价值”的冷漠。
发布于:江苏省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